秦雯
前阵子,《流金岁月》刚播完,秦雯和观众一起,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了整部剧。这是秦雯第二次改编亦舒的小说了,第一次是《我的前半生》。两部小说都是女性题材,背景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。“今天再看《流金岁月》和《我的前半生》,你还是觉得挺好看的。这就说明,故事和人物在情感上和当下没有隔阂,抓住这个是最重要的。”
上世纪90 年代,亦舒的小说在内地流行起来,大学生和最早的那拨白领女性几乎人手一本。小说里那些女性都很时髦,不太遮掩自己的情感和欲望,故事是琐碎的,都市生活场景和女性的情感、阅历贯穿始终。这是亦舒的小说最吸引人的部分,当年,很少有内地作家写得出这么精致的生活方式,用那么冷清细腻的笔法写新女性的价值观。
秦雯接到《我的前半生》改编邀约时,几乎没什么犹豫,就把故事背景放在了当下的上海。秦雯是上海人,在她眼里,亦舒笔下几十年前的香港和上海很像。这种像来源于两座城市共同的“都市感”:“人对于物质和金钱的态度,生活方式,契约精神,人和人之间的关系……这些都是根植于城市的东西。”
秦雯
改编了两部亦舒的小说,每次改编,秦雯都早早脱离了对于小说原著的依赖。“《流金岁月》体量小,只看一遍就够了。抓住人物和人物关系,其他的就是编剧可以发挥的部分了。”
“都市感”是秦雯改编《我的前半生》和《流金岁月》很重要的一部分,它决定了人物的职业、生活方式、情感关系甚至是价值观。两部剧都没在亲情层面耗费太多笔墨,而是将女主角放在友情、爱情和职场关系里,那才是都市生活主要的关系构成。
无论是《我的前半生》还是《流金岁月》,剧中的女性角色都不掩饰自己的欲望,失婚的罗子君渴望独立。朱锁锁想要有自己的家,每天把赚钱挂在嘴上。蒋南孙为了升职替父还债,不惜和男友成为竞争对手。秦雯在当下的影视剧规则内,把原著里的人物改得更柔和了,但依然想保留那么一点点小说里的锐气。
故事里一些非传统的关系和人物命运选择,一度在网上引起讨论。《我的前半生》结局,唐晶离开,给贺涵和罗子君留下了“在一起”的想象空间。这个结局,开剧本会时内部曾有过很大争议,但秦雯不太愿意用固化的道德和形象拘束自己的人物。就像剧中的第三者凌玲,她也不是大家刻板印象中的第三者形象,年龄不小,人也没多漂亮,成为第三者固然不对,但秦雯没带着彻底批判的眼光塑造这个人物,她有她的苦,同时,她也是个勤奋、顾家,工作上进的人。
秦雯
《流金岁月》里,蒋南孙一家也不是传统的家庭关系,在写这些戏份,尤其是蒋南孙父亲去世后的婆媳关系时,秦雯和团队有过犹豫,但最后还是让蒋南孙的母亲放下女儿和婆婆,远嫁意大利。在秦雯看来,这是典型的城市里的人情冷暖。
年代背景、人物关系不成问题,改编《流金岁月》和《我的前半生》难在故事体量和男性人物的设置。“《我的前半生》是在整体骨架和结构上做了大的调整,《流金岁月》的调整在肌理和皮肤上。”秦雯说,“亦舒的小说都不长,故事也散一些。《我的前半生》开头有戏剧性,矛盾冲突强烈,后面就散淡了。《流金岁月》没有贯穿的男性角色,小说体量也撑不起一部剧。”在《我的前半生》里,秦雯塑造了贺涵这个角色,他是唐晶的男朋友,也是罗子君事业上的导师,三人纠结的情感关系贯穿整部剧。《流金岁月》里,陈道明饰演的叶谨言原型是小说里的李先生,秦雯把她与朱锁锁的关系做了彻底的重新创作,他们不再是权衡利弊的金钱关系,而是留有很多想象空间,他们之间的关系亦师亦友,像爱情也像亲情。因为没有贯穿的男性角色,叶谨言和王永正的戏份都被提前了。
“不能说改编了两部亦舒的小说,我就总结出了什么定理、规则,每个作品都不一样,要看它真正能打动自己和观众的是什么。”秦雯说。
和观众一起追《流金岁月》时,秦雯也开着弹幕,看看观众的评价,从观众的视角总结点经验教训。“我不是一个沉浸在自我表达中的编剧,那样你与观众的距离就太远了。商品属性是电视剧本身固有的,它需要摆在货架上被挑选,这就让编剧不能埋头表达,要去体察观众的需求。”秦雯说。
秦雯
最近几年,电视剧市场变化很快,从制作方式、播出平台到观众的观看方式都变了。“观众对情节的强度和故事节奏的需求确实不同了。”秦雯想起,十几年前,她写过《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》,也是群戏,讲年轻人的爱情和生活,故事有点文艺,情节推进是慢慢铺展开来的。这剧在当年收获了很好的收视率和口碑。“现在不是说这剧不好了,它依然好看,但需要多一些耐心进入。现在观众的选择太多了,可以随时跳转,随时将自己的注意力换到别的剧上。再写戏,我会有意识地增强它的戏剧性和节奏。”
这种写作上的变化是从七八年前写《辣妈正传》开始的。那时,秦雯已经很擅长在人物故事细节和画面感上做文章,对于精心考虑情节的强度和故事推进节奏还没太多经验。“从那部剧开始,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经验教训。”
虽然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,但秦雯觉得,编剧是个手艺活,无论时代、审美怎么改变,剧的情节强度和节奏会随观众需求变化。“但写好人物、讲好故事的基本规则是永远不会过时的。”